人们投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理想中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大圣配资,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如何将内耗转化为成长动力?“聪明”可以世袭吗?如何平衡发展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整理|何安安
每年的9月都是新学年的开学季。经历了漫长的暑假休整之后,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将全力以赴,投入到新的学习周期之中。
学习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关于教育,我们还有很多困惑和未知。人们投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理想中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如何将内耗转化为成长动力?“聪明”可以世袭吗?如何平衡发展孩子的智商和情商?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迫切想要得到答案。
《
叫我第一名》(2008)剧照。
在这里,书评君特别选择了一些和教育、成长、心理有关的书籍,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教育如何塑造个体成长轨迹?
《教育改变了什么?》
作者:刘少雪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25年3月
身处现代社会之中,个体随着义务教育的时代洪流,“自然而然”选择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进入工作岗位。我们对于教育问题熟悉却又陌生,焦虑却又往往缺乏深刻的洞见。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50%的背景下,适龄青少年获得各级教育的机会已然不是大问题,但教育内部的竞争依然非常剧烈,那么人们到底在竞争什么?为什么竞争?竞争是否值得?说到底,人们投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诸多问题都需要有科学合理地回答。
该书回应了反思教育意义的心理需要,巧妙地融合了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用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数据资料揭示了教育的深远影响,从职业选择、生活方式、能力培养等视角深度剖析了教育是如何在显性、隐性的不同层面全方位塑造个体成长轨迹的。
《世界如我们所教:问题解决者培育手册》
作者:[美]佐伊·维尔
译者:顾璇
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5年6月 大圣配资
该书是聚焦全球学校教育变革的研究著作,探讨了如何通过变革教育系统来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公平、和平的世界。作者针对当前全球教育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挑战,提出了“问题解决者”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概念,并从真实生活中援引切实可行的案例,提出为所有人、动物和环境带来“最多益处、最少伤害”的解决方案。
书中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还给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帮助教育者将这种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赋予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书适合教育工作者、家长、政策制定者以及任何关心教育和未来的人。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为家长提供了如何支持孩子成为“问题解决者”的思路。
《教师与世界》
作者:戴维·T.汉森
译者:沈章明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1月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这个世界看上去越来越小,人类跨地区、跨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教师如何与陌生人互动?如何与真实或虚拟的工具互动?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培养自主行动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学校教育的自上而下的监管越来越严格,教学标准化,评估日常化,问责制度盛行,教师又应该怎么应对?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戴维·汉森推出了《教师与世界》一书,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在这部富有开创意义的著作中,汉森激活了“世界主义”这个古老概念,并且围绕这个概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世界主义教育取向。汉森指出,这种取向的核心理念是,既要对新鲜事物采取审慎开放的态度,又要对已知事物保持审慎忠诚,同时还要追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在他看来,这种教育取向可以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得到培养。一旦具备这种取向,大中小学教师就能够提升专业能力与职业成就感,以教学为天职,把课程当作“所有人的潜在的和充满活力的遗产”,在日常教学中追求各种可能性,巧妙化解来自社会文化层面、国家制度层面、经济技术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种种压力。
《数学哲学讲义》
作者:[美]乔伊·大卫·哈姆金斯 大圣配资
译者:郝兆宽高坤单芃舒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年7月
《数学哲学讲义》是基于著名集合论与数学哲学学者、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教授哈姆金斯在牛津大学开设的数学哲学课程整理而成的数学哲学教材与科普读物。
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杨睿之所言,“哈姆金斯教授以其清晰、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带领读者探索数学哲学中的核心议题。与通常的数学哲学教材不同,作为一名受过良好哲学训练的真正的数学家,作者在本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哲学立场,而是从具体数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出发,通过启发性的对话,巧妙地引入复杂的哲学概念,并结合具体的数学实例进行分析。这种写作编排让没有深厚哲学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本书适合所有对数学基础、数学的确定性以及数学知识的本质抱有好奇心的人。无论数学专业的学生、研究者,还是仅仅对哲学思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全新的视角。”
AI时代的我们,如何学习?
《人类还有希望吗: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和教育》
作者:徐贲
版本:上海三联书店
2025年5月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还有希望吗?”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追问。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了深刻的不安。AI不仅可能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甚至可能模仿、操纵,乃至消灭我们。面对这场文明的深刻转型,人类应如何重新理解自身、重塑教育、并思考智能与伦理的未来边界?该书从“后康德”的视角出发,提出一种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蒙路径。它不是复古的呼唤,也不是悲观的预言,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更新的尝试:在智能机器的“黑镜”作用下,重新发现并定义“人”的独特价值。
今天的启蒙,不只是“敢于知”更是“敢于提升人的智能”。我们不仅要认清AI的优势,更要看清人类自身的弱点与潜能,尤其是那些机器难以模拟的智慧、美德、幽默、同情与判断力。真正的人文启蒙,不仅是精英知识的积累,而且是对人类整体智能与道德的广义唤醒,是面向儿童、成人、公民和全球社会的再教育工程。教育不只是传授工具技能,而是塑造可以抵抗操控、抵抗虚无、抵抗愚蠢的自我。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教育使命。
《内驱式学习:AI时代的孩子,何以立足?》
作者:张文渊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6月
理想中的学习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实现内驱式学习?学习的痛苦,来自工具性的“教”——将学习者视为被动的、空洞的铁皮罐头,花钱请人搬运“知识”,高效填塞。这种做法违背了大脑天然的学习机制,因而每一步都充满着痛苦和消极怠惰。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主动探究的、自律的、专注的、不必依靠辅导班和父母督促的。现实却是:机械的题海训练、孤立无意义的背诵结论以及应试的枯燥和压力遮蔽了学习的内在快乐。
该书结合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探讨了大脑学习的本质和学习的内驱力来源;提出了“学习五元素”等一套科学学习理念,将原理落地于实践,提供了听说读写、明辨式思维等具体能力提升的操作指南,帮助我们理解学习、掌握方法,找到内驱力和学习的幸福感。
《AI时代的文学教育》
主编:陈平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从ChatGPT横空出世到DeepSeek震惊全球,短短几年间,人工智能从一个高深的专业领域,变成一个狂欢的全民话题。受其深刻影响。作为大学教授,尤其是人文学者,对此自然格外敏感。世界史上,每次特别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伴随一定的价值重组、社会动荡,以及知识结构的变迁。这回自然也不例外。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组织专家团队,畅谈“AI时代的文学教育”,内容包括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文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论文要求与学术伦理等的重新思考。
《机器如何学会写作:给人工智能的文学理论》
作者:[美]丹尼斯·伊·特南
译者:耿弘明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25年6月
在AI写作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已逐渐习惯将文本交由机器生成。但“机器写作”真的是一场技术奇袭吗?在这部幽默且洞见迭出的著作中,作者引领我们回望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从中世纪阿拉伯人用轮盘式图表生成神秘预言,到19世纪埃达·洛夫莱斯设想让机器“操作符号”;从好莱坞剧作家借助生成器批量预制情节,到依赖概率算法运作的拼写检查器……我们发现,与其说人工智能会写作,不如说正是人类的不断写作培育了人工智能。
该书并非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关乎过去与现在的思想史,它提醒我们:在机器被赋予“智能”之前,人类早已将语言、逻辑与表达封装进工具。唯有理解这段历史,才能真正认识AI写作的本质,以及我们应如何与之共处。
成长,是为了成为自己
《主角模式》
作者:樊登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7月
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底层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经验?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成长加速度?书中,深耕讲书领域十年的樊登,超越传统的素质模型成长模式,教我们如何通过自我更新和优化,把自己活成“人生剧本”的“主角”。
正如樊登所言,“很多人认为,成为普通人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失败的风险。但实际上,成为普通人才是人生最大的风险。因为普通人面临的是‘灰犀牛’风险,是那些确定会发生但被忽略的风险,比如健康、家庭负担、职业瓶颈,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应对这些风险,生活就会变得艰难。”在作者看来,评判我们的人生剧本精彩与否,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主角(我们自己)是否在跌宕起伏中实现了蜕变与突破,成为“主角”并不是教我们“如何管理他人”,而是“激活自己”。
《别和自己较劲:自醒导师的内耗破解与内核升级指南》
作者:王梅
版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5年9月
在这个物质丰盛却精神焦虑的时代,“内耗”已成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我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反复纠结、能量低迷的状态,却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出口。
该书深入剖析了内耗的本质,指出其根源并非外界压力,而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作者基于多年反内耗训练经验,系统性地提出了一套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内耗根源,进而提供实用策略,指导我们将内耗转化为成长动力。
《给焦虑松绑:脑科学与正念助你摆脱焦虑和上瘾的习惯》
作者:贾德森·布鲁尔
译者:于海成张淑芬周玥
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5月
该书是一部教授普通人运用脑科学与正念的前沿方法轻松打破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习惯循环的指南。作者提出焦虑是一种习惯回路,而且潜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焦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包括紧张、不安、易疲倦、难以专注、易怒、肌肉疼痛加剧、入睡困难等。
作者根据自身在神经科学领域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经验,结合对数千名患者的临床研究,总结出了运用正念工具,通过三步彻底根除焦虑习惯的科学方法,带领我们一步步找到触发焦虑的刺激源,厘清焦虑习惯回路,从而利用大脑的奖赏网络来摆脱焦虑的恶性循环,最终通过建立良好的新习惯告别旧的坏习惯。
《基因或教养:解开孩子的人格差异之谜》
作者:[美]朱迪斯·哈里斯
译者:倪懿等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6月
为什么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差异那么大?塑造人性格的,到底是先天的遗传还是后天的环境?
《教养的迷思》的作者朱迪斯•哈里斯重新检视学界过往的研究,观察双胞胎、自闭儿,以及猩猩和蚂蚁等生物,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用地位系统、社会化系统和关系系统三种心理机制鞭辟入里地解开了人格差异之谜。
作为父母的育儿之路
《父母格差:“拼家长”时代的冲击》
作者:[日]志水宏吉
译者:高璐璐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年1月
人生就是一场开“盲盒”的游戏吗?“聪明”可以世袭吗?通往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研究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该书深入剖析了这一社会变化的根源与影响,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透视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
教育资本不仅仅是金钱的堆砌,它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三者交织而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不佳的孩子则处于高度困难的状况中,即使拥有天赋、本人也极其努力,也会因为种种限制很难实现阶层突破。早年,在教师和行政体系官员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有过补助家境不佳孩子教育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想被引入,原先的教育体系不再有效,教育隐形差距的鸿沟越来越大,而这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书中探讨了父母影响如何塑造孩子们未来不同的人生之路,同时也探讨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能路径。
《请这样对待孩子的大脑》
作者:阿尔瓦罗·毕尔巴鄂
译者:刘晓昊
版本:光尘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7月
相信孩子的潜能,陪孩子游戏,平衡发展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用同理心回应孩子,认可和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合作式沟通,创设条理有序、积极表达的谈话氛围,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成长,让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抗挫能力……
该书从脑科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孩子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得到均衡发展。书中丰富的研究和实践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阿尔瓦罗·毕尔巴鄂作为大脑可塑性领域专家,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在书中也呈现了一个父亲独特的经验和视角。
《和孩子说一切》
作者:王烁 楼夷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8月
《和孩子说一切》是一对高知父母共同完成的育儿书写——父亲写前半本,母亲写后半本,从不缺席、不替代,到协作养育、共识试错,记录了一场真实的家庭长期实验。父亲负责睡前故事,用错题本讲波利亚的解题法,用游戏中炒大头菜的方式教孩子理解概率与决策;母亲整理孩子的探索,从制度分工到情绪边界,呈现一个职场母亲在育儿路上的自我松绑。他们不鸡娃、不放弃,也不回避焦虑,而是让家庭成为一个能思考、能出错,也能重建秩序的小天地。书中有两孩打架的边界设置,也有关于“放屁是谁放的”这样日常趣题背后的逻辑启蒙;有如何用钱建立激励机制的实践,也有一场场夜谈中被孩子“反教育”的瞬间。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从家庭到现实世界的幼儿观察》
作者:西莫内塔·M.G.阿达莫 玛格丽特·拉斯廷
译者:方红
版本:万有引力丨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2月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而美好的,而孩子也有孩子的困惑与难题。该书由塔维斯托克幼儿观察研讨班的观察材料汇编形成,每个章节对应一位幼儿的观察,记录了十八个幼儿的成长故事。他们面临着生活的“重大改变”,如随着家里“二胎”来临而出现的俄狄浦斯冲突;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的分离焦虑;自闭症倾向的幼儿发展,等等,这些故事或令人心碎,或让人不禁会心一笑。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得以窥见幼儿的真实想法,体会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挣扎、爱恨、进退与不屈的努力。
幼儿观察方法起源于精神分析重镇塔维斯托克,观察者被要求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观察幼儿在生活中呈现出的感受、想法、幻想和愿望,这种训练培养了观察者的敏感度,有助于促进其对人类内在世界的投射、移情、反移情等现象的了解。同时,观察者作为一位旁观的陪伴者也为幼儿及其家庭创造了一个空间,对幼儿及其家庭产生了疗愈的效果。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何安安;编辑:刘亚光;校对:刘军。封面图由受访者提供。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大圣配资
恒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